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意味着暑去凉来、秋天将至。此时,气候由热转凉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。
但其实,立秋时伏天还没过去,所以常常是“秋已立,暑难消”。因此,在这秋夏相交之际,养生显得尤为重要。
1
养阴为上
饮食应以“少辛多酸”为原则,选择口味清淡、润肺养血的食物,以养护阴气。少食葱、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,多食酸味水果、芝麻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、乳制品等润肺食物。
2
宁心养神
进入秋天,气候干燥,容易导致人们情绪焦躁,应宁心养神、保持平和的心态,避免心烦。
可以通过练习静坐、闭目养神等方式来调节气息、消除焦躁、养护心气,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干燥的秋季,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,静心凝神、强身健体尤为重要。
3
早睡早起
立秋后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、沉降,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。在起居上应做到“早睡早起”,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4
适度运动
立秋后,运动量应由小到大,循序渐进,锻炼时身体发热,微微汗出即可。可以选择太极拳、瑜伽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中医养生操。不适合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,避免运动后出汗过多,容易使邪气趁虚而入。尤其是老人、体质虚弱者更要注意运动适度。
1
防滥补
中医有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现已进入秋季进补的季节。但注意不可乱补,不要无病进补和不分虚实滥补。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,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。虚病有阴虚、阳虚、气虚、气血虚之分,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,否则适得其反。
2
防秋瓜
民谚“秋瓜坏肚”,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。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,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,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,容易患上急慢性胃肠道疾病。
3
防秋燥
秋季虽然气候变得凉爽,但是空气中的水分散发速度也变快,变得干燥起来。因此人们通常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口、鼻、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,甚至出现口干舌燥、干咳少痰、咽喉肿痛、疲乏无力以及大便干结等症状。
1
养心安神——甘麦大枣茶
材料:甘草10克、浮小麦30克、大枣10枚。
做法:将甘草、浮小麦研成粗末,红枣去核,一同放入保温杯中,冲入沸水,加盖焖10分钟左右,代茶饮(大枣可嚼食)。也可将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,取汤液300毫升,一日内分2~3次服完。
功效:养阴除烦、宁心安神。
2
养阴润燥——乌梅生姜茶
材料:乌梅1个(去核)、生姜1~2片、红糖适量。
做法:将乌梅去核,乌梅肉洗净切碎,生姜洗净切丝,同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中,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。
功效:养阴生津、暖胃健脾。
1
祛燥——按迎香
秋燥容易危害肺脏。点揉迎香穴具有清热散风、 祛燥润肺、宣通鼻窍的作用。
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.5寸、鼻唇沟中。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,顺逆各揉搓20~30次, 以迎香穴发酸、发胀、发热为度。
2
养心——按极泉
入秋后偶尔的气温回升堪比盛夏。当气温超过30 ℃时,人便会出现胸闷的感觉。
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,位于腋窝顶点,腋动脉搏动处。该穴对治疗心痛、 胸闷、 咽干烦渴有效。弹按时力度应柔和,动作应连贯。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, 一般弹按10次左右。
3
健胃——按四缝
立秋后正是进食肉类、贴秋膘的好时机。稍有不慎就会饮食积滞,损伤脾胃,增加体重。
四缝穴是消宿食、化积滞的专属穴。取穴位置在第2、3、4、5掌面第1、2节横纹中央点。最好用大拇指掐按, 一般按10~20次效果显著。
1
- 上一篇:药食同源:降脂又降压之山楂
- 下一篇:夏日炎炎防中暑